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乡村旅游的“失败案例”,仅靠3步成功逆袭!

    信息发布者:CW16136
    2018-11-14 10:41:50   转载

    位于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的龙头村,2012年,在政府政策引导下,迅速建起仿古一条街、秦楚农耕文化园、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,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明显。然而,短短一年,就成为乡村旅游的“失败案例”。


    从知名到迅速衰落


    这里的乡村美景迅速打出了知名度,“白壁、青瓦、马头墙、格子窗”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,对外宣传的图片也是如诗如画。


    然而好景不长,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,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:除重要节假日外,这里游客稀少,早先修建的酿酒、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,都陆续关门停业,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“摆设”。


   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,光有美景造就的乡村旅游,必定落寞。龙头村也是这样,乡村美景引来了最初的一部分客流,但是产业没有跟上,村民在村里没有经济来源,村里回来的人又开始另谋出路,一位村民说,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,但没有太多挣钱的路子,“带动不了经济发展”。“政府打造一个好的环境,如果人都出去了,就失去意义了。”村民当时感叹道。


   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,龙头村核心景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,涉及村民550户,其中约90%的农户都将土地流转了,流转土地面积达2000亩,村民在村里只是拿着普通的流转资金,没有核心产业根本谈不上发展。


    低谷后寻找出路


    2015年,张吉平当选为龙头村的村支书,村里的情况让张吉平头痛不已,不过积极寻找对策的村支书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。


    “我认真分析过原因,请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。当时的龙头村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,村里又缺乏其他产业。劳动力留不住,服务跟不上,没有乡村特色产业,旅游缺乏特点,龙头村的旅游就陷入了困境。



    必须让旅游业和特色产业“两条腿走路”。张吉平积极联系相关专家,和县镇领导汇报商议,规划龙头村的发展方向。


    旅游是面子,产业是里子,没有旅游业,地方特色产品难宣传、缺销路;没有产业支撑,旅游业就是花架子,鼓不了群众的钱袋子。


    要发展旅游产业,

    张吉平带领农户做了这样几件事


    01/ 建立服务体系,从培训村民开始



    为了提升龙头村的旅游品质,让一开始完全没有旅游服务意识的农户从根本上转变思路,成为开门迎客笑脸迎人的服务人员,张吉平带着村民四处观摩学习、搞培训,还给村里旅游服务的各环节建立考核评分制度。


    02/ 盘活村集体产业,全村抱团发展

    而在产业方面,张吉平想到的是盘活龙头村山上的15平方公里林地。无公害的蔬菜水果,林间散养的山鸡,为山下的农家乐、客栈提供了优质食材,也让仍旧依赖种植养殖的村民享受到订单农业带来的显著增收。


    03/ 发展特色产业,延伸产业链

    女娲茶和绞股蓝茶是当地平利县的特色茶饮产业。龙头村把茶业进行优化,适时改造周边茶园,将种茶、采茶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。2000亩的优质茶园里有标准化的观光步道,有休闲体验区,有特色表演。赶上采摘季,游客可以自采自炒,充分体验茶农的辛劳和乐趣。



    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,龙头村逐渐摆脱冷发展的局面。2016年和2017年,龙头村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了30万人,保守估计,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。2017年,龙头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3000元。


    2018年清明小长假,龙头村旅游异常火爆,住宿、餐饮全部供不应求,手工制品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更成为当地村民新增收入爆点。旅游“龙头村”真正实现了“名副其实”,完成了低谷后逆袭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